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我与秦岭生态站的故事【第1期】—马孟良
作者: 秦岭站 更新时间: 2025-06-19

学生姓名:

马孟良

导师姓名:

李强 教授

毕业论文题目:

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量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支撑项目:

司局级项目-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生照片:

     

照片1:秦岭外业照片

     

照片2:秦岭外业合影


当好秦岭卫士--我与秦岭生态站的故事

怀揣敬畏自然情怀,立志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初秋,我坐着绿皮火车从青州火车站出发,从山东寿光来到了陕西杨凌,就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类专业,初识秦岭生态站;2022年盛夏,我十分顺利拿到林学院研究生保内资格,秉持“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就读本校森林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自足秦岭生态站;2025年繁夏,在西农本硕七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硕士临近毕业,即将前往外校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感恩秦岭生态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秦岭生态站),是我林学启蒙和兴趣培养的地方,是支撑我开展硕士毕业论文的“大本营”。

第一章    本科阶段的林学专业启蒙

初识秦岭生态站,培养了我对林学专业浓厚的兴趣。在我大一新生的记忆里,秦岭生态站是西农火地塘试验林场,那是我2019年夏天“生态文明大实习”的地方。到今天,我依然清晰记得这段快乐满满的宝贵经历。生物实习的“溯溪之旅”,见到小鱼、蝌蚪、大鲵的惊喜,听说别的班级还发现了螃蟹;植物实习的“标本制作”,从植物采集、标本制作、科属查询,处处都有小组团队的团结合作;高山草甸的“露营野餐”,一路上走走停停,现在还十分遗憾没有体验一波“草甸滑草”的快乐;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参加秦岭新生篮球赛的快乐,参与主持文艺晚会的紧张,班级同学聚在一起剧本杀的惊心动魄…

林学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我对林学知识扎实的基础。再次来到秦岭生态站,便是我大三年级的“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林木育种”联合的专业实习。在西农南校区课堂上学习《森林生态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和《林木遗传育种》等专业知识,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秦岭生态站的天然次生林中,开展野外实践,实现对林学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深入理解。专业实习,是我亲自走进森林的第一次专业实操,充满挑战,却又是收获满满。

本科的毕业设计,是我面向秦岭生态站的首次研究。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编制,面向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集中分布的红桦天然次生林开展林分尺度的临时样地调查,其中秦岭生态站的丰富植被资源为我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期近一周的时间,通过调查完成平河梁顶的红桦样地,以及高山草甸不同林龄的红桦样地,收集上百棵树的原始数据,真切体会到了野外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和野外实测数据的弥足宝贵,也为我硕士阶段继续开展森林生态水文的野外研究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照片3:本科阶段毕业照片

第二章    硕士阶段的森林水文研究

守护“中央水塔”,牢记“国之大者”。就读硕士阶段,对于保护秦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前后多次来陕考察时强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调,是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线,是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守护秦岭中央水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立足秦岭生态站,一草一木或许就是我的毕业设计。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量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自足秦岭生态站,结合野外实测和模型模拟,开展秦岭典型林分类型森林水源涵养的研究。同时,硕士阶段围绕森林生态水文领域参与秦岭生态站建设和宣传,参与完成了林冠截留观测设备的布设和维护、测流堰设备维护、土壤墒情和树干液流观测设备布设、枯落物和土壤层持水特性野外取样测定等工作,并围绕生态站参与设计场站内学术墙报、宣传栏等。硕士三年,细数起来往返秦岭生态站有1.2.3.4.5次…,“跋山涉水”,秦岭生态站开展的扎实野外工作,是我硕士阶段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大学生”、“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的最大底气。

山水一程,恩情难忘,继往开来,以梦为马。再有几天,我就要从西农毕业离校了,与Dr. Li’s Research Group课题组和秦岭生态站离别之际,再次回忆起我与秦岭生态站的故事,感慨颇多,甚是感恩。十分感谢我的恩师李强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秦岭生态站站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老师不仅学识十分渊博,而且生活中也待我们极好,在科研和生活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秦岭生态站的外业中也给我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每次谈起我的导师,都要感慨,我是何等好运气,遇到了最宝藏的导师,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感谢我的恩师,李强教授。十分感谢与我携手奋战在秦岭外业的同门,硕士阶段与陈总、小柴、樊总(一起“称霸西农”小分队)、高天健和王子恒师弟的第一次外业,是我首次带队的秦岭外业,还记得我从最开始启程秦岭的“紧张忐忑”到外业返校的“游刃有余”,还记得我们在“深山茂林”中的分工协作、汗如雨下,还记得我们中午来不及下山的自热米饭、馒头咸菜、以及外业忙到来不及吃的饺子,还记得我们一天外业结束下山吃到西瓜的喜悦,都是我在秦岭生态站外业辛苦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感谢我们相逢在李老师课题组。最后,还要感谢秦岭生态站在科研和生活中提供的坚实保障,希望秦岭生态站的发展越来越好,成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中坚力量。

照片4:硕士阶段毕业生合影

我与秦岭生态站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再见。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qlf@cern.ac.cn TEL:029-87082993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